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爱孩子爱阅读交流群: 群号查看  联系我们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
{{ item.title }}
{{ list.franchisee_title }} - {{ list.title }}
一起读绘本  

超全收藏 | 20位顶级绘本大师大盘点(下)






「 遇 见 大 师 」


当当当!

终于进入我们绘本大师介绍的最后一期啦!如果在这里没有找到你喜欢的大师,不妨动动手翻一下前两期:

超全收藏 | 20位顶级绘本大师大盘点(上)

超全收藏 | 20位顶级绘本大师大盘点(中)

在这一期,约翰君将为大家介绍7位大师,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汤米·温格尔、五味太郎等,也有大家似乎不那么熟悉的绘本大师。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你了解汤米·温格尔,你就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童书作家。他涉猎广泛,作品从童书到成人文学,从温情脉脉到犀利讽刺,从奇幻到自传,每一面都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惊喜。

在童书创作中,他也非常有自己的原则和观点。同许许多多大师相同,汤米·温格尔坚信我们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和成人们一样的读者。

为此,他反对用简单的语句打发孩子,让绘本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指向精准,像一首诗。

他像战士一样地打破种种禁忌,把黑暗沉重的颜色带入绘本,将人们不喜爱的动物如蛇、蝙蝠、猫头鹰等作为主角,甚至不避讳阴暗和血腥的一面。

在这一点上,连桑达克都曾表示《野兽国》的成功部分要归功于汤米·温格尔,正是他的影响,才激励他打破童书界的许多禁忌。


汤米·温格尔生于1931年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那里正是德法交界处,常有战乱。

在三岁时,汤米失去了他的父亲。之后二战爆发,阿尔萨斯被德国占领,汤米·温格尔经历了童年最恐惧的一段时光,这段时光也对汤米的人生影响深远,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得一次又一次地与童年的恐惧对抗。

童年的经历也反应在他的作品中,他的童书中经常有许多恐惧相关的元素。这一点使他的作品饱受争议。

但汤米相信,孩子们需要的不是一派祥和的蓝天白云,而是“真实”的东西,就如桑达克所说的那样——“童书世界有太多禁忌,那些对于孩童所想所感的概念,都不是真实的”。


童年的战乱给汤米留下了太沉重的伤痕,也让他看到了太多的荒谬——荒谬的战争、荒谬的大人。他憎恨不公、暴力,渴望尊重与和平。

他选择用作品去表达,直击荒谬、独裁的世界,呼吁和平与爱。他总是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故事,讲述深刻的主题。

所以你总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人性的丑恶与恐怖,不要害怕他的作品伤害你的孩子,汤米相信:让孩子们面对恐惧,他们才会明白如何克服恐惧。

而这,也是汤米对孩子的尊重。


面对童年的种种,绘画是他应对这些的唯一工具。很小的时候,汤米就显露出了绘画的天赋,他的母亲为他保留了一批童年的画作,这些画作无论从视角、构图还是氛围来说,无一不显示了汤米画技的成熟。

随着二战的结束,汤米开始慢慢接触美国文化,越接触,他就越沉迷,尤其是爵士乐。

1956年,25岁的汤米揣着60美金,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并在许多人的推荐下,汤米与知名童书编辑厄苏拉会面,创作了他的第一本书——《梅隆斯去飞翔》。

之后,他陆续出版了《克里塔克》、《三个强盗》等作品,很快成为了一名成功出色的童书作者。


但同时,他也画成人色情作品。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做法,哪怕是现在,或许很多家长都不能接受一位同时画儿童绘本和成人作品的作家。

可汤米·温格尔就这么做了,哪怕这让他充满争议。这是他在另一个领域的坚持——为性自由而战。或者说,是让大家都敢于正视、承认自己的各种需求和渴望。


不出意料,此举遭到了社会的反对。当时,汤米·温格尔的所有作品在美国都被禁了,他被列入图书馆采购作家的黑名单。

无奈之下,汤米·温格尔离开了纽约,去往加拿大,后又搬到了爱尔兰。在爱尔兰,他找到了归属。

回到欧洲的他开始做一件事情——维护德法友谊。他生于德法两国的纷争时期,童年时家园几次“易主”,也因此分不清自己究竟归属何方。

但通过这些时期,他不再纠结自己究竟是来自法国抑或是德国,至此,这个困扰了他半生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


在1997年,汤米·温格尔再次开始创作童书,并在1998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

安徒生奖的评审团们是这么评价他的:儿童图画书创作世界的伟大巨人,风格大胆、鲜艳、创新、叛逆又独特。他颠覆幽默,总是喜欢嘲笑自以为是又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他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温格尔式”的国际性标志。

这就是汤米·温格尔。

在他的家乡,还有一座温格尔博物馆,里面收藏了11000件温格尔的原创艺术品、书籍、雕塑,这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出资为在世的艺术家建立博物馆。


不幸的是,温格尔已于今年年初去世,这位为世界留下了丰富作品的人,停下了他创作的步伐。

若是想要更了解温格尔,那么约翰君推荐一部纪录片:《遥远不够远:汤米·温格尔的故事》。




李欧·李奥尼,曾被《芝加哥论坛报》,誉为“20世纪的寓言大师”,他以简洁、生动、诗意的文字,写下一个个饱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内涵丰富、不仅被孩子们所喜爱,也能引发大人们的思考。

李奥尼出生于1910年5月,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商人,母亲是歌剧演员。


他有一位叫皮特的舅舅,是个热爱现代艺术的建筑师,常常带着李奥尼做模型,是他绘画的启蒙老师。

他的另一位舅舅威廉则是著名的现代艺术收藏家,从小他就受到毕加索、马蒂斯等绘画大师作品的熏陶。

更幸运的是,距离李奥尼家两个转角处的位置,就坐落着荷兰国家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9岁的时候,其中一位馆长送了他一张特别通行证,他可以随时去往博物馆中,选择喜欢的作品临摹。

而这,也促使李欧·李奥尼成为一名艺术家。


在青少年期间,李奥尼一家因为工作和社会生活的缘故,曾陆续在多个国家居住,他也因此精通5国语言。

1935年,他获得热那亚大学的经济学学位,之后,李奥尼更多从事广告设计等工作。

1939年,随着意大利反犹浪潮的逐渐兴起,李欧·李奥尼带着全家避走美国,并于1945年成为美国公民。

在美国,李奥尼依旧从事广告设计,他担任过12年《财富》杂志的设计总监,还出任过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等。


然而,正在他的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李奥尼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掉所有职务,返回意大利。

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旅行途中的一次“意外”。

当时,49岁的李奥尼带着孙子孙女,搭乘火车去旅行。漫长的旅途很快让孩子们感到无聊,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李奥尼从杂志上撕下几个小色块,即兴编出了小蓝和小黄的故事。


没想到,这个故事深受孙子孙女的喜爱,连车上的乘客也成了这个有趣故事的听众。

当天晚上,李奥尼就将这个故事做成初稿。并被作为童书编辑的朋友一眼看中,立马出版。


在作品出版后,《小蓝和小黄》获得了读者和书评人的一致好评,《纽约时报》也忍不住称赞“如果图画书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李欧·李奥尼则是这种风格的大师”。

正是《小蓝和小黄》的成功,让李奥尼决定放下在纽约的功名,远走意大利,走向绘本的创作。

在意大利,李奥尼终于开始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他绘画、拼贴、雕刻、写作、旅行……

也正是这段时期,李奥尼沉浸在绘本创作之中,创作出了一本又一本脍炙人口的绘本。

1960年出版的《一寸虫》,李奥尼用自己的方式向众人解释为什么要离开纽约,开始自己的绘本创作。这本书为李奥尼带来了第一个凯迪克银奖。


之后出版的《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等作品,也为他带来了凯迪克奖。

不知为何,李奥尼对小老鼠们“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造型别致的老鼠们:阿佛、亚历山大、蒂莉、玛修、西奥多……

这或许和李奥尼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从小李奥尼就喜欢观察自然,在房间里饲养了许多昆虫和小动物。在他的创作中,这些童年记忆不断出现,成为他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


李奥尼的绘本插画风格也十分独特,几乎可以一眼辨认。他擅长运用拼贴的技法,使用丰富的媒介和颜料来加深画面的层次和质感。同时,他笔下的小动物们都活灵活现,更有着让无数孩子一眼就爱上的魅力。


李奥尼一生创作了40多本绘本,获奖无数,四次获凯迪克大奖。

他的作品永远充满着对生命、自我和世界的思考,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和接受自己

他为许许多多的孩子创作,也为每一个成人心中的孩子而创作。




约翰·伯宁罕出生于1936年4于27日英国,在小时候,伯宁罕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他曾租住在英国乡村最便宜的房子里。

在12岁前,伯宁罕和他的两个姐姐,曾就读过9个学校,他总是得不停地适应新环境、新课程,结交新朋友。

直到13岁的时候,伯宁罕进入夏山学校就读。夏山学校以开明、自由的小风著称,伯宁罕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尽情作画。

不过,伯宁罕在这个学校的成绩并不好,在毕业时,他只通过了英国文学的考试,拿到了相关的结业证书。其它的,包括美术在内的其它科目,他都没有通过。


夏山的教育依旧深刻影响了伯宁罕,他有着独立自主的精神,并敢于成为一个“反叛者”

18岁时,伯宁罕拒服兵役,选择了为期两年的服务替代役,从事急救、农林、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后来,在偶然的机缘下,伯宁罕把一些画稿带给伦敦的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在这里学习了三四年,还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海伦·奥克森伯里,这两位日后都成为了在绘本领域有着卓绝成就的大师,影响了后世无数创作者。


伯宁罕的绘本创作,起手就卓然不凡,1963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绘本《宝儿》,这本书获得了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令伯宁罕一炮而红。

但伯宁罕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得到这么大的成功,《宝儿》的创作是在一间没有暖气的地下室中,伯宁罕甚至要去捡废弃的木椅生火取暖,坚持自己创作的梦想。

《宝儿》讲述了一只无毛鹅不被同类认可,在冬天来临之际被同伴们抛弃,无奈只能展开独自冒险,最后收获许多志同道合朋友的故事。

这段追寻自我的故事,也是伯宁罕对自身经历的写照,这本书的成功也让他完美地转型为一位专业的童书作者。



《宝儿》之后,第二次让伯宁罕得到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的是他的作品《和甘伯伯去游河》。

这本绘本中,有着友善的大人和调皮的小孩和动物,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故事中得到安慰和满足。在这本绘本中,伯宁罕更进一步地理解孩子,让他的作品成为孩子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同时,他在这本书中运用了多样的媒体和线条,故事性看似没有之前的作品那么丰富,但读者却能从其中发现更多的内容。


在作品中,你也可以看到伯宁罕纯熟的绘画技巧,以及对各种材料的灵活运用,让画面充满了惊喜。

他为图画搭配的文字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推敲,图文的搭配使得故事更加生动立体,吸引着全世界的孩子们。

伯宁罕的创作不止于此,在《莎莉,离水远一点》这本绘本中,他选用了全新的,绘本中极不常见的视角来表达孩子的内心世界,作品以左右两页分别呈现“现实”与“想象”的方式,让两条故事线并行。孩子们不受拘束的自然天性与成人们的固步自封的对比,就这样轻松被呈现出来。

续作《莎莉,洗好澡了没?》则沿用了这种风格,并将时间压缩得更短,使得作品表现力更强。


他的作品《外公》,则是他对于祖父的回忆之作。这本绘本通常被看作是“生命教育”类的绘本,带孩子了解生命的消逝。

但其实伯宁罕更想表达的是“世代间的联系”,这本书深深地感动了阅读它的大人和孩子们。

如今,这本书已经被做成了动画片,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也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伯宁罕曾说,非常幸运做了很多年的绘本——即便创作绘本并不容易,他需要花费十二分的心力,让文字、颜色、线条运作起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哪怕是获得了这么大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伯宁罕依旧怀着谦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创作。他从不刻意弯下身取悦孩子们,而是真诚地了解孩子,探寻孩子们心灵的奥秘。

所以,即便约翰·伯宁罕虽然是个沉默的,不苟言笑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却色彩丰富,充满想象,被世界各地的小读者们喜爱。




海伦奥克森伯里就是我们上一部分提到的,约翰·伯宁罕的妻子。与伯宁罕一样,她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绘本画家,也曾获得过两次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不过,她与伯宁罕在创作上的相处方式,和大部分人想象中的“亲密无间”大不相同。他们俩虽然结婚多年,感情甚笃,但平日里在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室,工作上也完全独立,不会给对方提供意见。


伯宁罕曾在一次采访中这么回应彼此之间不讨论创作方面事情的原因:“灵感不能拿来交流,灵感就像是棵刚钻出地面的橡树幼芽,它可能会被踩上一脚,也可能被奚落……你得耐心地等待好时刻的到来。

海伦·奥克森伯里则把灵感分享可能造成的后果这样比喻:买了一件衣服,穿上后别人并不喜欢,于是你也不再想穿这件衣服了。

所以,当他们考虑合作之后,也花费了10年才完成。他们两个唯一合作的书就是《妈妈要生小宝宝了》。


这本绘本由伯宁罕撰文,奥克森伯里绘图,讲述了, 一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

故事几线并行,妈妈怀胎十月的艰辛,哥哥对小宝宝的期待和想象等等。伯宁罕文字精简,为图画留下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奥克森伯里则在绘本中采用了一点漫画的方式表现情节。图文结合相得益彰,也让我们看到了”强强联手“后的完美表现。


奥克森伯里生于1938年,她从小身体不好,有严重的哮喘,经常不能去上学。作为建筑师的父亲就鼓励她画画。哪怕是在二战时期,父亲依旧从资源匮乏的图书馆借书给她阅读。

后来,她的父亲送她去了当地的艺术学校。然而奥克森伯里并不喜欢学校呆板、拘谨的风格,她选择在假日的时候去剧场做油漆布景,这让她找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剧场设计师。

1957年她进入了伦敦中央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后做着周薪7镑的助理设计师工作。虽然制作布景非常疲惫,但奥克森伯里非常喜欢,她觉得这就像在画超大尺寸的画一样。


接着,她跟着伯宁罕一起前往以色列,做过形形色色的工作。在回到英国后,他们俩于1964年结婚,之后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奥克森伯里不得不辞掉剧院的工作,开始创作她的童书(因为创作童书可以在家中工作)。

两年后,她的作品《The Quangle Wangle’s Hat》和《我家宠物是条龙》出版,为她赢得了第一个凯特·格林纳威大奖。

这时候的她,画风着重场景的布置,画风瑰丽,能看出之前剧场工作给她的创作带来的影响。


随着第三个孩子的出生,奥克森伯里遇到了全新的挑战,她发现市面上供婴儿阅读的书籍寥寥无几,于是她决定自己动手,为低幼孩子打造合适的读物。

对于她的创作,伦纳德·S·马库斯这样评价:海伦是描绘婴幼儿世界的天才,她甚至能理解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在婴幼儿图画书领域,她是一位开创性人物。

她笔下的小雷欧风靡全球:奥克森伯里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取材,描绘他们遇到的人、事,刻画他们必然会遇到的“生活琐事”。作品的画面简洁、色彩明亮、笔触生动。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


她还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尽情地去想象。

她创作的大众最耳熟能详的绘本或许是《我们要去捉狗熊》,这个故事原本是一首歌谣,后来文字作者对它进行了改编,奥克森伯里则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改变,创造了新的画面。

她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创作了一场捉狗熊冒险。


奥克森伯里一直都是一个创作性的画家,她用自己的插画风格,重新诠释《爱丽丝漫游奇境》,让插画摆脱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拘谨。并凭此获得了第二个凯特·格林纳威奖。

在她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所以她创作的幼儿作品中,孩子们种族不同,肤色各异,在一起快乐地玩游戏。

这个理念也体现在她的作品《十个手指头和十个脚趾头》上,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都被大人们深深地爱着。


从爱画画的学生,到成熟的艺术家,奥克森伯里总是在不停地开拓自己的边界,发掘自己的潜力,迎来每一次的蜕变。

无数的孩子们,也都是通过她的作品,第一次认识世界,爱上阅读。




说起日本绘本作家,宫西达也、五味太郎等名字,总是首先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之前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过了宫西达也,今天就来说说五味太郎吧!

五味太郎出生于1945年8月,从小他就生长在一个教育宽松的家庭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观看”,观看当时大街小巷的风景,各种人的生活百态等等。

在从日本桑泽研究所毕业后,五味太郎首先从事的是工业设计的工作,后来在1973年发表了第一本绘本后,他从此走上了绘本作家的道路。

到如今,他已经创作超过300本畅销绘本,曾获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路傍之石奖等等奖项。


不得不说,二十几年间创作出三百多本绘本,五味太郎拥有着惊人的创造力,他的绘本初看简单,细看便能发现其中的深刻哲学。

他的绘本极具个人风格,幽默、创意、色彩明亮,每一个接触绘本的孩子都会爱不释手。

毕竟,他的绘本线条简单,配色温暖,就像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稚拙画作,故事好玩,充满想象力,总是能切中孩子们的心意。


五味太郎的绘本如此贴合孩子们的心灵,不仅仅是因为他非常懂孩子,更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孩子。

他曾说:“那些对孩子的担心、不安和不自信,根本就是大人对自己的担心、不安和不自信。”

为此,他还特地创作了一本专门给大人的书,就叫做《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其中提到的很多教育与亲子关系的观点,都叫人印象深刻。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为大家提供家庭亲子教育中遇到困难后的解决方案,而是五味太郎基于个人生活经验的思考。


对五味太郎个人而言,哪怕他已经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也没有“自己已经老了”这样的意识,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和认知,才让他更加贴近儿童吧。

林明子曾这样评价他:生活中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他肯定人生,积极乐观,每次和他谈话,都让我好像又回到年轻的时候……

也正是这样的幽默和天真,让五味太郎的创作中也透露着孩子般的纯净,让读者在阅读之际,不由得受到他的感染。


在创作中,五味太郎还会时不时地加入一点有意思的设计——这和他之前在工业设计领域积累的经验也有关系。和其它作家相比,他更看重绘本作为物品本身的魅力。

所以,他不止关注绘本的图文内容,还关注绘本本身,包括书的重量、大小、材质等等问题。


但约翰君相信,让五味太郎如此动人的原因,更是他对孩子创意的尊重与保护,他的每一本绘本,都留给孩子巨大的想象空间,从不加入刻意的训诫,也不局限于过去的套路。

或许,这才是五味太郎深受欢迎的最大秘诀。



林明子,这个名字听着陌生,但约翰君相信,每个读绘本的孩子,都曾经读过她的一两本绘本。

比如她的《第一次野营》、《狐狸与阿秋》、《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等等。

她的作品色调温暖,线条柔和,故事也不大起大落,就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事情。即便如此,她的作品依旧能够吸引无数孩子们的目光,并且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阅读。


林明子,194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教育部美术科。

1945年,正好是日本战后的那个时期,林明子幸运地没有赶上战争,所以不像那些生在二战时期的画家那样,在创作中偶尔带着对战争的反思和伤痛。

相反,林明子的成长,正好也是日本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哪怕是绘本在日本的发展,似乎也和林明子的成长同步。她开始创作是七八十年代,正好是日本绘本进入高峰期的时间端。

她作品中勾勒的场景,与我们这一代父母的成长经历极为相似——不怎么受到温饱的困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没疏离到如今的“对门不相识”,所以阅读她的作品之际,也极易勾起我们小时候的回忆。


林明子第一次做儿童文学相关的工作,是1976年为小林实的绘本《纸飞机》做插图。

之后,她在松岗亭子的绘本《我爱洗澡》上的插图,获得了产经儿童出版文化美术奖。

在1989年,她的个人原创绘本《狐狸与阿秋》得到了21届讲谈社文化奖的绘本奖。


林明子的创作也得到了五味太郎和丈夫征矢清的很大帮助,五味太郎鼓励林明子创作绘本,带她走上了绘本创作之路,两个人后来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她的丈夫则是福音馆的编辑,每当林明子有创意的时候,他都会给她提一些好的建议,帮助林明子创作。


林明子属于古典派传统画法的画家,她喜欢画自己爱的人物和故事,擅长描绘孩童的神情和姿态。她的笔触温暖,线条简单干净,色彩明丽柔和,充满童心。

她笔下的孩子,就像是我们寻常可见的那些孩子一样,不论是从肢体语言,还是从孩子的神情形态上看,都像极了我们平常见到的孩子们。


对于画孩子,林明子其实有个秘诀:她喜欢用真人当模特。

林明子常常跑到天桥上往下看孩子,也会蹲在低处看孩子们跑来跑去,她记录下孩子们真实的模样,在绘本中重新展现。这也是她的孩子“特别像普通孩子”的原因之一。

林明子的作品,总会让我们想到童年的时光,也让孩子们从作品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这也是林明子的魅力所在。




这是一位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作家,佐野洋子于1938年出生于北京,她的父亲当时是日本政府“移民满洲”政策下移民到中国的一员。

佐野洋子在北京长到七岁,因为日本战败,父亲失业,他们一家被遣送回国。然而在中国生活的七年记忆,奠定了她的人生基础,也影响了她日后的创作。

她作品中那种辽阔、大气的风格,在日本作家中颇为少见,也是她能从诸多绘本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关键因素。


不过,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佐野洋子从小就敏感,有些多愁善感。但生活的挫折又让她不会耽于悲伤的情绪,落入怨天尤人的陷阱。而是变得务实、顽强。

她的作品也不是那种乐观、阳光又色彩绚丽的彩虹色故事,而是一直都带着些“暗黑”的色彩。

这种暗黑并不是恶意,而是直白地展现她眼中的世界,那个世界与很多人幻想的“美好世界”有些格格不入,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

就好像她最出名的作品《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那样,一只对世界漠不关心的猫得到了无数次的生命,却在真正体验到生命意义的时候,失去了再活一次的能力。


这只猫在一定程度上,也像是佐野洋子自身的写照。

她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努力感受着每一种体验,并且毫不害怕死亡,在她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她曾在《在难熬的日子里痛快地活》这本书中坦言:“因癌症被医生宣告只剩下两年的生命,困扰我数十年的忧郁症不药而愈,直到生命尽头已经到了,实在太开心了。”

这是多么大胆,多么勇敢,她发出与主流世界期待的完全不同的声音,又一次震惊世界。

但仔细一想,这不就是佐野洋子的风格么?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惊讶:佐野洋子也写这种文字书么?

是的,佐野洋子在童书界出名很早,她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也深受众人喜爱,在绘本作者的光环之下,她的另一些身份如散文作家,也被大家所忽略了。

佐野洋子的散文与绘本的风格截然不同,她的散文平易近人,又直白得彻底——这种赤裸裸地,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及不加矫饰直接说出来的态度,就好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揭穿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


这种直白的态度,反而让读者们看到了真诚,感受到安慰。这或许也是佐野洋子没有想到的。

而今,佐野洋子和她笔下的那只猫一样,过了一段充满意义的人生,再也没有醒过来。

但她的作品,会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阅读,感受到她对生活的勇气。




好啦,今天的大师介绍就到这里啦!

听了这么多期的大师介绍,你最喜欢哪一位大师呢?

想必你心中一定有了答案吧!



 
新上架绘本 更多
小蝌蚪找妈妈 (连环画出版社)
三借芭蕉扇 (新蕾出版社)
小喜鹊和岩石山 (河北教育出版
弟弟的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
萨拉就要这样穿 (北京联合出版
一只夜行猫 (贵州人民出版社)
洞洞的故事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
借阅排行榜 五星好书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爷爷一定有办法
妈妈的红沙发
三个强盗
迟到大王
我妈妈
猜猜我有多爱你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大卫惹麻烦
我是霸王龙
小老鼠和大鲸鱼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小猫咪追月亮
十二生肖的故事
蒂科与金翅膀
黎明开始的地方
大脚丫学芭蕾
小熊可可
鹿啊,你是我兄弟
山居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