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爱孩子爱阅读交流群: 群号查看  联系我们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
{{ item.title }}
{{ list.franchisee_title }} - {{ list.title }}
绘本世界      
按阅读年龄分: 0-2岁 | 2-4岁 | 4-7岁 | 7-10岁 | 各年龄段入门级绘本 | 绘本阅读指导书
按出版社分:

启发童书 | 信谊绘本 | 蒲蒲兰绘本馆 | 和英童书 | 海豚绘本花园 | 爱心树绘本馆 | 悦读阅美绘本馆 | 蒲公英绘本馆 | 外研出版社 | 英文原版绘本 | 台版原版绘本 | 青豆童书馆 | 接力出版社 | 新疆青少出版社 | 新世纪出版社 | 英文绘本启蒙级 | 明天出版社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其他出版社 | 系列绘本
按主题: 艺术 | 生命教育 | 趣味 | 认知 | 科普 | 品格养成 | 亲情 | 励志
按大奖绘本: 美国凯迪克大奖 | 国际安徒生奖 | 英国格林威大奖 | 德国绘本大奖 | 日本绘本大奖
按大师绘本: 汉斯·比尔 | 谢尔·希尔弗斯坦 | 安东尼·布朗 | 李欧·李奥尼 | 宫西达也 | 五味太郎 | 佐佐木洋子
绘本搜索:
绘本展示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书号:g20008
作者:小巫 著
适合阅读年龄: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1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小巫继《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及《和孩子划清界限》之后推出的最新教育论丛。作者首先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状况的分析,从长远效益和世界发展的宏观角度,另辟蹊径解读“中国国情”这一焦点,提出要教育全球化、人才国际化。
  本书大量引用现代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通过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取自现实生活的实例分析,重点论述了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会交往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倡导父母们摒弃跟风时尚、急功近利的心态,针对个体孩子进行细致地观察、审慎地思考,坚持学习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使父母的心灵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教育国际化
  做国际人,倒文化时差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一期英语谈话节目,嘉宾之一是一位在北大执教的美国学者她问我,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到别的国家旅游,都不肯品尝当地的风味食品,而是不辞辛苦地一定要找到中餐馆吃中餐?
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可能是语言不通,不知道怎么点菜吧。”
  美国教授指着主持人问我,“他的英语好着呢,点菜没有问题。可是每次他去美国、欧洲,都不肯吃当地的菜,而是一定要吃中餐,这是语言不通造成的吗?”
  主持人窘迫,我也一时语塞。
  接下来我们讨论为什么有些中国人移居到别的国家,却不肯融入当地的社会,而是蜗居在中国城或者其他中国人聚集的地区,只吃中餐,只跟中国人来往,只看华语报纸和电视,一辈子不会讲当地的语言。同样的,为什么有些外国人来中国长久居留,却置身于中国社会之外,仅仅和外国人来往,没有中国朋友,也不会讲汉语。
  对于后者,有这样一种解释:原来中国政府规定,外国人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外国人小区,不能租住中国人的房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外国人。
  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规定,只要你遵纪守法,爱在什么地方居住都行。那么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却死守着华人社区,顽强抵抗当地文化呢?也许他们会说,这里对华人存在种族歧视,我们干吗要去参与歧视我们的文化?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种族歧视存在,但是并非人人都怀有种族偏见。仅仅因为当地国家某些人歧视华人,就把对方民族一竿子打翻,誓死不相往来,岂非也算一类种族偏见呢?更何况,您住在人家的国土上,享受着人家社会的福利待遇,却坚决抵触人家的文化,这不是歧视又是什么?
  归根结底,一个“懒”字阻挡了这部分人深入对方的文化。是啊,了解并且理解异国文化是一件需要花费相当心血的事情,也是对自己固有的观念信仰、思想体系和道德价值的挑战、冲击以至颠覆。
  很多时候,了解异国文化,会让我们产生某些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感到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头脑,并且持有尊重不同观点和不同习俗的态度。
  相当一部分人很难达到以上的要求。因此,了解异国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兴奋有趣的事情,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一件很累人烦心的事情。那么,固守着熟悉的文化传统和事物,会让人感到比较舒适。什么都不做,是最容易最轻巧的选择。懒惰的中国人和懒惰的外国人,都选择不闻不问对方文化。
  最近几年,随着国门的开放和国力的增强,中国人到国外旅游逐渐变成家常便饭。我认识的一些典型的中国游客,去了不少国家,却对那些国家的文化毫无知晓,所有的印象就是——发达国家真干净、真有秩序,哪儿像中国那么乱!泰国有人妖,越南破破烂烂,比咱中国差远了!我在巴黎卢浮宫,慢慢地一幅一幅画看过去,半天时间走了不到一半;却见一群一群的中国游客马不停蹄地匆匆掠过,和裸体女神塑像合影留念,大声喧哗一番,随后就跑掉了。我在古罗马广场遗址、庞贝古城遗址徜徉,一边看着厚厚的说明一边对照琢磨着眼前的残垣废墟;却见有些中国游客左顾右盼、抱怨没劲,摆上姿势照完相就冲向下一个目的地。我和丈夫从越南带回来丝绸、古玩、工艺品,我们认识的另外一对夫妇却抱回家一堆便宜拖鞋,说是根本没看见卖越南本土产品的商店。
  有些人去其他国家旅游,为的是充实阅历和头脑,开拓视野和思维,丰富品位和修养。有些人却仅仅为了炫耀自己出过国,得到周围人钦羡的目光。
  我发现,一些中国人怀有一种独特的民族自卑/自傲矛盾心态:习惯于把自己的文化跟其他文化相比较,找出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以获得一些慰藉和安全感。西方现代文明比中国现代社会发达,中国人向往他们繁荣的物质生活,却难以静下心来理解或者接受他们与自己不一样的体制和观念,因为这意味着改变自己的固有价值观,而改变自己是最痛苦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本能地回避。于是一些中国人爱把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比一比,弄点“我们用筷子吃饭、他们用刀叉吃饭、所以我们比他们先进、他们比我们野蛮”、“汉语音短、英语音长、因此汉语比英语高明”等等诸如此类的荒唐结论。许多貌似“爱国”、“民族自尊”的言行,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深度的自卑、一种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随着交通、通讯越来越发达,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必须脱离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态。我们需要更加勤奋一些、勇敢一些、平和一些,学会真正地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多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和事物,多品尝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让自己的胃口和大脑都变得灵活机动,这样才不枉活一生。
  以上这些文字曾经发表在《明星时代》2004年第11期,之所以嫁接在这里,是为了帮助我阐明一个观点: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并非仅仅表现在旅游方面,教育也正处于急剧全球化的进程当中,闭门造才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亟需行动,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然而,我们所有人成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恰恰是惯性与惰性相结合,不愿意改变自己。很多人的头脑就跟他们的胃一样,对异样的事物本能地抵触,于是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中国式“拿来”方式:将物质与精神剥离开来,取其外装和皮毛,弃其骨肉和精血。
  《美国国家地理》2006年9月刊封面故事报道中国开发东北地区经济的计划,其中提到长春的一对警官夫妇,已经过上优裕的中产阶级生活,住在名为“曼哈顿上东区”的高档公寓里。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洋洋自得,因为在探访了新西兰一些中产阶级家庭之后,他们发现这些西方家庭的房子不如他们的“高级”。照片上,夫妻二人坐在客厅宽大的沙发上,室内装修极其豪华,像个五星级饭店的客房。
  的确,如果仅仅PK装修,这些中国富裕家庭肯定占上风。就好比仅仅PK考试成绩,中国学生也会名列前茅一样。这对夫妻没有意识到,大多数西方中产阶级家庭并不关注自己的住房是否像五星级饭店的客房,甚至这种豪华在他们看来是缺乏品位。透过长春夫妇住宅的窗户,可以隐约看到室外污浊的空气和破败的街道。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高级”乃至可以称为“奢华”的,是新西兰中产阶级家庭房后的大花园,是他们清爽的空气、洁净的社区、美丽的海滩、良好的社会秩序、无忧的老年福利;他们的精神满足,并非来源于房屋装修的豪华程度,而是来源于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及关爱社会、佐助他人、保护环境,等等。
  衡量文明的指标,绝对不是装修材料。离开了精神文明,物质发达就失去了意义。
  像上边这种褊狭的思维方式,也渗透在国人对待其他西方文明产物的态度上。比如,大家都在学习英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应该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往前走一步,参透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如果总是用中文思路套用英语,怎么说都不伦不类。离开了文化内涵,语言就是一个空壳,不能表达思维,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再比如,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却普遍被简化为兴趣班和考级证书,并无“素质”可言。遍地都是蒙特梭利班,然而蒙氏已经被国人简化为教具,其教育理念的精髓被弃置一边,丢得一干二净。有一些教师,并没有系统读过蒙氏理论,只是接触了一些皮毛的教具操作、道听途说一些蒙氏观点,就振振有词地批判蒙氏,说她“不符合中国国情”。
  这个所谓的“中国国情”,就是教育方面,中国人的胃口,习惯了应试教育、习惯了死记硬背、习惯了拔苗助长。虽然知道有更加科学搭配营养的方式方法,但是惯性使然,很难改变自己。甚至居住在欧美国家,却依然按照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去灌输孩子,不愿意接受当地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客居他乡,不肯吃当地的菜,倒也没什么;然而,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去评判当地的教育,并且得出负面的结论,甚至试图将孩子与当地教育隔断开来,恐怕失之偏颇,也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天和两位妈妈一起吃午饭,其中一位对我说,“你不知道我们这样的妈妈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周围的人都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对待孩子,不尊重他们,强迫他们上各种各样的班。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就随大流,大多数人也就随大流了。我们采用另类的方式,给孩子爱和自由,-经常受到非议和指责,有些时候也会怀疑自己。”
  的确,随大流是最舒服最省事儿的,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则要承担批评和压力。应试教育的腐朽框架摇摇欲坠,先进科学教育手段在中国尚未普及;爱和自由的理念虽然已经踏入国门,其内涵、尺度和原则尚有待把握。在这种变迁当中,很多家长不知所措。毕竟我们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则可能是脱离应试教育模式的第一代人。挑战传统,也就是挑战我们自己;摒弃应试教育,意味着抛弃我们熟悉的教育方式,走向未知。各种痛苦、彷徨、困惑、混乱、自我怀疑,都在所难免。
  二十多年前,国门刚刚开启的时候,其他国家的餐饮如凤毛麟角。那个时候,中国人把所有非中餐类(无论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还是韩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菜系)都一律统称为“西餐”,并冠以“难吃”的标签,既看不惯他们的烹调手法也吃不惯他们的那个味道。尤其沙拉等生吃的冷盘,更是遭到非议与贬斥:“你看外国人多不会弄,净吃凉的。西餐有啥好?不就几片菜叶子堆在一起生吃吗?这哪儿能吃饱?”
  二十多年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涌入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各国佳肴也随之逐渐跨入国门,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现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会,基本上能够找到全世界各地的餐饮,包括犹太人专用食物;贯通东西口味的“融合”(fusion)式菜馆也出现在大街小巷。虽然就餐者大多数是外国人,一些年轻的中国人也将其当做家常便饭;理解了营养原理,沙拉也出现在一些国人的餐桌上。这些思想开放、胃口也开放的中国人,率先当了国际人,未出国门已经开始倒文化时差。
  我们的教育理念恐怕也要经过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变迁。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把人类简单地分为中国人和“外国人”,并且对立起来;我们也不能继续沿用旧式思维,将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悄悄为《给孩子自由》写书评时,曾经振聋发聩地问了一声“真理可分东西方?”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全世界的孩子在出生之后的需求都是一样的,没有文化和国家之分。
说到底,我们不应该用“东方”和“西方”来划分教育理念及手段,而是用“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遵从儿童成长规律的”还是“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标准来评判。凡是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理念,我们都需要接受和吸收,无论它来源于说哪种语言、吃哪国饭的人。
你也许会问,教育制度不改变,我改变了有什么用?反而会害了孩子呢!
  其实,一些重大的、实质性的制度变革往往是从非正式规则的“边际”上开始的。制度变迁一般都是先由习俗、观念等日常行为规则的微小调整启动,经过很长时间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逐渐从量变到质变,最后才获得实质性的制度创新或变革。
  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是没有改变,而是这些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探索革新之路。然而,这些改革所遇到的最大阻力之一,来源于家长。因此,仅仅等待并且指望政府引领是不够的,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一个餐馆开张了,没有顾客来吃饭,过不了几天就会倒闭。一个制度变革了,缺乏人民的接受和拥护,命中注定一切都会失败。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变革和教育体制、教育机制的创新相辅相成。先有道,后有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都不可能先行于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更新。
  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亟需与时俱进,倒一倒文化时差。
  也来谈一谈中国国情
这些年来,在宣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过程中,经常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听到这样一种论调:你说的这一套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不符合中国国情。我们家孩子毕竟是要在中国上学和工作,因此我必须让他适应中国的环境。
  “中国国情论”令许多家长望而生畏,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上犹疑不决,甚至止步不前。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国情”是否就会永远不变?当前的这种“中国国情”还能跟上世界发展的脚步吗?
  想明白这件事情,还不能单纯着眼于教育方面,而是需要首先从经济方面入手。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多年前,中国刚刚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本和丰厚的资源发展经济。唯一拥有的优势就是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境外投资,开发劳动力密集的制造行业,使得中国变成全球制造业的大后方,或者可以说是“世界制造工厂”。2005年,仅仅跟美国的贸易顺差,就达到了一千多亿美元。很多外出旅游的中国人都说,别在国外买东西,翻开标签看一看,十之八九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仰仗着“中国制造”的神话,近些年来,中国GDP的增长一直保持在每年9%-11%的左右的高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全球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腾飞。
 
  他们说  
 
请作者好好学习、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吧。
本人是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孔子及其《论语》,非常仰慕钱穆先生,酷爱读其《论语新解》。看见作者以其特有的“国际化视野”如此解读《论语》,颇觉对经典的无知。尽管孩子不宜读经,某些人利用经典“杀人”,但并不能说明经典就具有“杀人”的特性。况且经典与封建经典是两个概念,请作者辨析;也请作者好好思索一下“传统”这个概念的内涵,“传统”并不仅意味着落后、保守和不科学

一本好书,一个好朋友
阿琪3岁了,小姑娘很聪明,可爱,但初为人母,心里总是不太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但还好,认识了小巫和她的书,从小1岁前母乳喂养,尿不湿的问题到界限的设定,对孩子的种种,因为有小巫的书,给我了很大和支持.读小巫的书,就象和一个聪慧的好朋友一起.谢谢你啦,我亲爱的朋友,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这本书的内容和其它之前的两本不太一样,一开始读是一大堆各种分析,实事评述,但读了之后很震憾,小巫站的很高,很远的去看教育这人问题,而我总是还在纠缠在问题的本身,今天如何,明天如何.而没有认真的想将来.现在上不上兴趣班,上什么.为什么上.孩子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家长可以从这本书上受益.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止于此,但对我很有帮助.

这本书适合孩子3岁以上的家长读,很好的书,文笔亲切,观点明确,再卖一本送给朋友!

很不错的书
应该把小巫当作一位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母亲来读她的书,只是这位母亲比我们很多普通的母亲有知识,有见识,进而更加能从日常的与孩子的交往中更能总结和讲述育儿经验,而且这些都很不错.所以我想很多母亲看了她的书都会被感动和启发.
如果读者不是用一颗普通母亲的心来看小巫的书,体会她的经验和总结,那么可能会很容易误解和不理解小巫写书?初衷.就象前面有位读者(古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虽然您也有可被佩服的地方,小巫在这方面或许不如您,但是我想这本书不是讨论古代文学的,而且小巫也没有在这本书里说我们中国的传统和传统教育怎么怎么不好了,相反地,根据目前我国和世界的情况,她很有见地的指出了好和不好的地方.我国的"传统"和"传统教育"我想是两麻事吧.(本人愚见).
好的书是给人启发和借鉴的,我认为小巫也不是让我们所有的母亲找抄照搬她的想法和做法,每个人,每个孩子和他们的生活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

建议父母们看看小巫的书
最近买了许多育儿书看,整体上李跃儿、小巫、孙瑞雪、尹建莉的几本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虽然每个人的观点可能有冲突的地方,但孩子本身就是有着自己的个性的,父母们只要有理性地去爱孩子,认真地去看这些书,就会有收获。
 
  图书评论  
会员名:南通1站-兔婧婧     时间:2013/10/9 10:21:24
赞同这本书的理念,即家长要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会员名:南通1站-relox9919     时间:2013/5/4 22:50:38
小巫的书一直很喜欢。很羡慕她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儿子sam。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所以真的要多看育儿类的书籍。
 
新上架绘本 更多
不平凡的约克先生 (二十一世纪
本草 (明天出版社)
有戏 (明天出版社)
春扇 (明天出版社)
奶奶家,过大年 (明天出版社)
游园 (明天出版社)
影子爷爷 (明天出版社)
借阅排行榜 五星好书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迟到大王
我妈妈
爷爷一定有办法
三个强盗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
蚂蚁和西瓜
猜猜我有多爱你
菲菲生气了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小猫咪追月亮
十二生肖的故事
蒂科与金翅膀
黎明开始的地方
大脚丫学芭蕾
小熊可可
鹿啊,你是我兄弟
山居鸟日记
小羊和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