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爱孩子爱阅读交流群: 群号查看  联系我们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
{{ item.title }}
{{ list.franchisee_title }} - {{ list.title }}
绘本世界      
按阅读年龄分: 0-2岁 | 2-4岁 | 4-7岁 | 7-10岁 | 各年龄段入门级绘本 | 绘本阅读指导书
按出版社分:

启发童书 | 信谊绘本 | 蒲蒲兰绘本馆 | 和英童书 | 海豚绘本花园 | 爱心树绘本馆 | 悦读阅美绘本馆 | 蒲公英绘本馆 | 外研出版社 | 英文原版绘本 | 台版原版绘本 | 青豆童书馆 | 接力出版社 | 新疆青少出版社 | 新世纪出版社 | 英文绘本启蒙级 | 明天出版社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其他出版社 | 系列绘本
按主题: 艺术 | 生命教育 | 趣味 | 认知 | 科普 | 品格养成 | 亲情 | 励志
按大奖绘本: 美国凯迪克大奖 | 国际安徒生奖 | 英国格林威大奖 | 德国绘本大奖 | 日本绘本大奖
按大师绘本: 汉斯·比尔 | 谢尔·希尔弗斯坦 | 安东尼·布朗 | 李欧·李奥尼 | 宫西达也 | 五味太郎 | 佐佐木洋子
绘本搜索:
绘本展示  
元宵节的故事
书号:5B44619038
作者:司南/改编,励国仪/绘画
适合阅读年龄: 0-2岁  2-4岁  4-7岁 
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1
  内容简介  
 
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而言,时令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这套《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旨在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整套书总共8本,收录了8个传统节日故事。一些故事来自民间的口耳相传,比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原来来自于一只怪兽“年”的传说;七夕节,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端午节,则是源于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

文字也多次经过推敲和精炼,非常富有童趣,比如《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她对丈夫说:“有单衣,有棉被,织布不如把觉睡。”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我们还在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的习俗,孩子们在听完故事,还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与此前出版的四辑毛毛虫中国经典图画书一样,这套书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个大师为孩子作画的年代。《七夕的故事》出自著名戏曲人物画大师高马得先生。马得先生以画戏曲人物闻名,他借鉴了戏曲人物的造型,又能放开手随意点染,整个画面妙趣横生。《中秋节的故事》,由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所画,他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严谨,线条流畅,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端午节的故事》由著名画家秦龙先生所做,秦先生用心用情,绘出了三闾大夫九死不悔的一生。《春节的故事》出自当代新文人画派画家朱新建之手,画家用一种游戏的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气息散淡,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编辑推荐  
 
穿过好看的故事,走进传统节日 !   

每个传统节日故事,都是一次与历史的相遇。读这样一套书,让孩子了解节日传说的同时,同时将大师级别的美术熏陶给了孩子,该算是一次富饶的阅读旅程吧!还值得一提的是,每本书的最后,出版者贴心地附上了相关的历史小资料,让孩子们读完故事后,知道故事之外还有更为广大的天地,而无论是天上的神仙,还是地上的英杰,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之流中去。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跟孩子一起读这套书吧,领略我们集体记忆的河流里,那些被标注的瞬间……
 
  他们说  
 
遥远又亲切的节日传说
八薄册一小匣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快递到家里时,家里正好有两个小朋友。小姐姐恬恬(读大班)和小弟弟沫沫(读中班),他们打开纸匣,把所有的书拿出来,像拼图一样摆在地板上,过一会儿我去看他们时,惊讶地看到他们两个读得非常入神,他们向我报告:“我已经读三本了!”“我已经读两本了!”
  
  本来以为孩子们在日本动画、变形金刚乃至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各种轰炸下,可能不见得会对这套看上去有点儿“老气”的连环画感兴趣呢,但想不到他们的眼光好得很,对于我们以为他们未必能理解与欣赏的东西,是用一种非常投入的神情在阅读。——比如《端午节的故事》讲的是屈原,秦龙先生的绘画很大气,画出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气息。孩子们肯定不懂什么是“慷慨悲凉”,但看这本书的神气,却很是严肃认真。
  
  结果作为一个大人,我也把这这八本书给看了一遍,不由得感叹八十年代这套连环画的制作水平之高。这套书文字是司南先生改编,儿童读物的文字是很简单的,但这本书的文字在质朴中有韵律感,有幽默感,在语言上保留了民间文学的风格。比如《春节的故事》吧:“每到腊月,人们就赶紧做好准备:粮进仓,菜装坛,鸡进窝,牛回圈。备刀枪,练弓箭,准备对付‘年’。”——这一串的画面与动作,读起来是不是像一串糖葫芦一样有滋有味?
  
  绘画的水平也极高,而且风格多样。这套书请了当时的各方名家,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典雅优美,宫室、器物、文饰这些背景与细节都画得妥帖自然。《中秋节的故事》是刘大为先生画,体现出中西画法的结合,他师承蒋兆和、李可染诸先生,在这本小绘本里也能看出中国画的前行的一点轨迹。《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设色纷纭却不乱,有一种民间的热闹劲,但显得柔和灵巧。灶王节的懑戅赖皮被画得活灵活现,他的画面里还常添点动物,马呀,牛呀,猫呀,鸡呀,又有生活气息,又带着表情,像是这一出小戏的观众。《七夕的故事》是马得先生画,——构图空灵、取色淡雅、人物的神情画得极其生动可爱。哎,马得先生画得太好了,难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
  
  传统离我们确乎是越来越遥远了,很多时候,一个节日只和一种食品联系在一起,进而变成商家牟利的一个时机。商家牟利倒也没有什么不对,但可惜的是,除了商家牟利与大众消费外,节日与人的思想的、感情的、生活细节的联系越来越少,好像只和胃有联系,而且连和胃的联系也很单调。这套小书让人回忆起了关于节日的故事,人物,游戏,食物的制作方法,它们是“节日的叙事与实践”,在叙事与实践里,人才能保有动手与想像的能力,才能在漫渺时间里保持着与过往的联系,使现在的人与过去的人之间存在着亲切感,而不是高度现代化社会里的孤单代系。
  
  在这些节日的传说里,保留了一些农业社会的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应方式,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这是因为天上的“龙角星”开始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是迎接春耕的日子,有许多仪式与禁忌,它们虽然不见得有实际作用,却有一种审美上的意义,似乎农业社会有更丰富的生活细节与更优美的生活感受。在传说里,也保留了一些农业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简朴是一种基本的美德,这种价值观在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的现代社会里受到了冲击,然而在资源紧缺与环境保护成为共识的今天,是不是应当重新拾起农业社会的价值观遗产?
  
  大人们看书实在是想得太多了!不能单纯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而沫沫这些天把这套书又重新翻看了好几遍,我近乎羡慕他——他毫无功利目的也不深思苦想,只是让这些故事,这些画面像清风雨露一样伴随着他成长,这是阅读最好的状态,只是这种状态在成长之后,就也像传说一样一去不返啦。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编辑报告(节选)
  总有些传说是比《罗宾汉》更亲切的,总有些典故是比《格林童话》更值得知道的,总有些前辈为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是比日本漫画更值得久远流传的。我们有责任保护或修复这些东西,好像散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擦亮、串好,并将它们珍而重之地交给孩子。
  这就是“毛毛虫童书馆”建立的初衷,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故事》的来由。我们需要外国经典的作品,更需要自己民族精深的文化;我们需要英国式的冷峻幽默,德国式的理性思考,美国式的热情开拓,更需要中国式的淡泊优雅、含蓄绵长。孩子们喜欢这样的图书,因为它就来自他们的生活,跟他们的距离很近、很近。

  这些画家,有的作品价值上万,甚至几十万,但他们并不在意相对微薄的报酬,仍然给孩子们创作出一本本美丽的图画书。这真是只属于上个世纪的理想主义,令人敬佩而感动。如果没有他们的画稿与授权,这套书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看《七夕的故事》,马得先生用简洁而明净的笔触勾勒出一个神与人间的世界,牛郎与他的哥嫂,织女与两个孩子,虽然五官只有寥寥几笔,却表现出丰富多变的表情与心理。如果说我们一时无法达到大师的功力,那么至少应该学习大师注重细节的态度。

   以《春节的故事》为例,我们调整了它的版式,让页面构图有一些变化,这样更加活泼。有些图片的顺序也经过了调整,更加符合图画书需要的叙事结构。有几本故事的文字很多,我们也把它加以改写、精编,一来是为了适合版面,二来关于文字内容与风格的问题,后边还会单独说到。
  图画书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家长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我们还在正文后的空白页上设计了“毛毛虫资料馆”,用“传统节日拾趣”的文章来介绍相关知识: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会过端午节?明朝时,皇帝吃的腊八粥是怎么做的?……既充分利用了纸张和版面,又提高了图书的附加价值。
  装帧的设计也非常细致:统一的封面版式与字体,精心选择、鲜艳大方而又适合节日气质的底色,封底的装饰性图画,低调而令人舒适的内文、页码等……好的装帧设计不应让人感觉到刻意,而是隐没在内容背后,在不知不觉中默默为阅读服务。随便拿起一本《二月二的故事》,那温和的绿正是早春的颜色,配衬着晶莹的雨滴与女孩欢快的笑脸;翻开封面,疏朗的楷体字占据画面适当的位置,一路读去毫不费力;书末《二月二传统拾趣》的字体与朱红色印章式边框、浅灰色雅致底纹和粗纸纹路的页边都与传统文化主题深深契合。更不用说漂亮的书盒,连在图书封面的排列上都注意到“正”与“破”的对比,处处体现着美编在设计上所花费的心思。
  在印刷时,我们选用了质量比较好的白色胶版纸,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画风本身已经不是很鲜艳,图稿又来自旧版书,对色彩还原性要求非常高,但图书的主题又比较朴素,不适合使用铜版纸,即使是亚光铜也显得有些张扬。

  为了整体风格的协调,我们还对八本书的文字进行了统一改编。文字内容上,我们坚持“不小看孩子,不应付孩子”的原则,不回避生老病死或离别等情节,而是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去解释它们。如《端午节的故事》中,屈原投江的段落,就写得既悲凉又慷慨,令孩子完全能够理解屈原是为国家和百姓而死,而百姓怀念与纪念他的心情,也十分朴实和深长。文字风格上,我们绝对避免翻译腔、文艺腔,而是用纯中国化的口语讲故事,在适当的地方穿插少量韵文,重复朗读和修改,无论是散文还是韵文都有暗暗的声律之美,读起来十分流畅、舒适,大人和孩子都能够理解和欣赏。

记忆不会老去~
今夕是何夕?
  今夕是七夕。
  
  七夕节,好像忽然从地底下冒出来的节日。电视、报纸上铺天盖地的节日促销,刹那间把七夕节这一节日普及工作做到极致。
  
  童年记忆里遍寻不到七夕节的影子,也没有坐在葡萄架下的慈祥的老奶奶,给我讲那过去的故事。
  
  可怜的我,只好“被七夕”。被七夕的日子里,我明白了,七夕是情人节,七夕要送花、送礼物,七夕要转发些祝福的短信,七夕是单身男女扎堆相亲的日子。
  
  可,脑袋里那可怜的一点传统节日知识告诉我,七夕,又好像是和两个可怜的人儿有关系,牛郎哥哥和七仙女妹妹两情相悦,可恶的王母娘娘出来阻挠,神奇的老牛助牛郎哥哥飞天,挑着可怜的一对儿女寻母千万里。
  
  这要是有一本图画书讲讲这段,家里的小人儿肯定会喜欢。
  
  直到这套书上市,看着网站上展示的封面和内页图,恰好是我喜欢的大师--马得先生画的这本七夕节,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下单收书。
  
  整套书是毛毛虫童书馆系列的第五辑--传统节日故事,涵盖了春节、元宵、二月二、端午、七夕、中秋、腊八、小年等八个节日故事,故事选材都是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经过数不清多少代人的口口相传,一点一滴,固化成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存在于我们的童年时光里,互相依存,互相撷取,缠绕中内化,让我们分不清这些故事的来源,是来自葡萄架下的老奶奶?还是麦垛旁的大姐?或者,是某年某月蹲在小人书摊边蹲麻了腿换来的记忆。
  
  整套书小开本、正方,一个故事独立成一本书,拿在手里翻看,轻松自如。八个传统节日故事也多是熟悉的,却有腊八的故事从没有听过。整套书的文字都重新编改过,给小人儿读来,流畅顺口,不需要有任何改动费心费脑。
  
  我最中意的,倒是其中几本的图画。许是因为家里有喜欢画画的孩子,我挑选每一套书,都会先从图画上考量。即使内容过龄,又或是超龄,哪怕有那么几幅打动了我,我也是喜滋滋地收入,和小人儿欣赏半天。
  
  先来看《七夕节》的图。

封面图、扉页图、P2图

看马得先生的画,是中国水墨画中的彩墨技法。这类传统画法在喧闹的当下,几乎看不到有小孩子用这种技法画画的了。传统水墨画的主要工具是毛笔,软软的一撮毛,如何用腕间的力量控制笔头的游走方向和速度,这是当下忙于功课的孩子们难忘其颈背的。因为这,需要时间。需要在刚认识文字的年龄,像拿水彩笔一样拿着一管管毛笔,熟稔它,控制它。而现在的孩子们最缺少的就是时间了。

仔细看每一幅图中的每一笔,无论哪种颜色,都是直接用沾了彩色墨的毛笔挥洒,在白纸上留下行走痕迹,如清风徐徐吹来般清新、自然的画风,让我们,在看到马得先生的画时,无来由地征服了我们。看老牛和牛郎哥哥的对视,只那浅浅的一横,就把牛郎哥哥和老牛的亲人般感情表达了出来。或浅或深的绿色彩墨,寥寥几笔,风中摇曳的细竹也让我们感觉到风是往哪个方向吹了~

P10图、P20图

半个荷花,半撇荷叶,没入水中露出来的半个牛头,两个着红衣绿兜兜的抓髻小娃娃,简洁、精炼的笔触,只有老艺术家才能有这样的造诣啊~

要说《七夕节》给我画面美感的享受,而《腊八节》,却给了我新颖的故事和令人惊艳的图画震撼!

《腊八节》封面图、P2图

初看封面,没啥深意。翻开第一页,我深深被折服了~

整个画面呈土黄色,苍旧的土房子,苍土般的山,背景是一抹暗赭色的天空。强烈的时空感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那个被外族侵略占领的朝?--元朝。

好在,石头上的几点青草,还算苍绿的树木,有别于苍黄一片茫茫大地。

腊八节的故事大意是一对勤劳的人儿,养了一对懒惰的儿子和儿媳,坐山吃空,终于落得个悲惨下场。简单的故事,朴素的道理,让人们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勤劳,节俭,年年有余粮。

内页图

再看下面的两幅图。
画家在强调整个画面的沧桑感外,并没有放弃对细节的追求。
看那个白瓷的茶壶,看那个屏风,还有那简单式样的衣柜。
再看两个懒家伙住的房子外面,杂草丛生,屋顶上的草也几近压垮屋梁。
溜有这些细节,都透出字里字外言不尽的意味深长。

内页图

这些年的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伴随了国外优秀图画书被引进的井喷阶段。在图画书领域,充满了创意和创新的国外画家们,给了这些孩子们敏锐的眼光和高基础的审美。一时间,对国内原创图画书的呼声,也被很多文人志士和父母们一再提起。但往往原创的发展初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原创陷入被指责的包围圈。

需求和供应,永远都是在缠绕中互相成长。现阶段促成一批大师级图画书的再版,显然是这缠绕中的产物。做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图画双重渴望的我来说,看到这么多的好书,就只管搂着自家的娃儿,享受去了~

很赞的一套书
我很少买国内出版的宝宝绘本,以前买过一些,常觉得画面既不漂亮,也不生动,感觉像是从电视中翻拍来的。而这套书看到评价都不错,加上是讲节日的故事,所以就买了,虽然贵了点,但觉得买的挺值。画风很有本土特色,感觉很好,加上故事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故事,二者相得益彰。这是我买国内绘本最满意的一次了。强烈支持这套书。

经典故事的魅力
这套故事书孩子很喜欢看,是他让我特意给他拍的,都看了好几遍了,百看不厌,是快餐文化书无法比的。我也看过了,语言精练,简洁明了。建议家长给孩子选书时近经典远快餐。
 
  书摘与插图  
   
   
  图书评论  
会员名:武昌汉口-地主熊熊的宝贝     时间:2013/2/28 13:58:37
很喜欢这一系列,虽然薄薄一本书,但孩子能基本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我们要感谢东方朔让我们可以过个团圆的元宵节!
 
新上架绘本 更多
不平凡的约克先生 (二十一世纪
本草 (明天出版社)
有戏 (明天出版社)
春扇 (明天出版社)
奶奶家,过大年 (明天出版社)
游园 (明天出版社)
影子爷爷 (明天出版社)
借阅排行榜 五星好书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迟到大王
我妈妈
爷爷一定有办法
三个强盗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
蚂蚁和西瓜
猜猜我有多爱你
菲菲生气了
第一次上街买东西
小猫咪追月亮
十二生肖的故事
蒂科与金翅膀
黎明开始的地方
大脚丫学芭蕾
小熊可可
鹿啊,你是我兄弟
山居鸟日记
小羊和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