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我拖家带口,从城东穿到城西,去我哥家聚餐。饭后坐在沙发上聊天时,我哥突然感慨道:“我怎么觉得,橙子四年级写的作文,都抵得过我读初中时写的了。” 我爸接话了,“那是自然啊,你们像橙子这么大的时候,才读过几本书啊。橙子现在的阅读量,恐怕已经超过你们初中读的那些书了!” 这话不假。作为80后,我们读小学,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 那个年代,虽然物质上已经不算匮乏,但精神食粮确实不多。 印象里,我是读着为数不多的连环画、故事会,还有家里我爸的各种大块头武侠小说度过小学时光的,就连《青年文摘》《读者》等大众期刊都是初中才开始接触的。 而10后的孩子们就不同了,他们出生在物质无比富裕的当下,只要他们愿意(当然也要家长支持啦),就总有方法,去获得精神世界的极度丰富。 而阅读,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途径。一篇篇作文,也就是最直观地检验成果的试金石了。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这样一个问题—— “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有些好奇:“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是一个人心智发育最快的时期,这段时间内形成的习惯,对人有终身的影响。 孩子的阅读也是这样,越早开始越好。父母要尽早地培养起孩子的阅读习惯。 有句老话叫“习惯成自然”,孩子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么,TA随时随地都会拿起手头的一本书,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他只是爱好读书,因为,阅读于TA,是快乐,是享受。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

而绘本,是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绘本大多由图画和简单的文字构成,孩子虽然识字有限甚至不认识字,但通过观察图画,能够直观地感知到故事情节和内容。 绘本阅读最重要的意义,也在于帮助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初步奠定孩子的基础教育。 在所有的习惯中,对学习而言,“专注”实在是最最重要的习惯。而阅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比如诗歌,只有孩子自己体会到了诗歌中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才愿意沉下心来专注阅读,而不是为了测试分数等外在的压力去死磕硬背。
对孩子持续的成长而言,重要的往往不是短期内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培养一种专注力——也只有从头到尾,认认真真阅读,才能培养出专注力来。很庆幸,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重视阅读的社会大环境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也一直深信,阅读,是提高学习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拿橙子来说,三年级前,还在学习如何阅读,三年级后,已经是通过阅读来学习了。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是学习成绩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阶段,这个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差不多。 究其原因,除了课程的难度加大以外,很多时候跟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有跟上有关系。 试想一下,现在的考试题目往往很灵活,还会增加很多干扰项,如果阅读能力不够,连题目都理解不了,还如何谈解题?

另外,阅读还是最快地吸取信息的方式。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人讲话的语速通常为每分钟160至180个汉字左右,而同样的时间,大约能看300-500字。阅读速度是说话的2-3倍。 精读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理解透彻的知识才能为己所用。所以,精读是必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仅仅精读远远不够,要想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还一定要做到大量阅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因为,阅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接受能力就越好。

同时,我真心建议,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只读某一方面的书。 因为,知识是一个体系,是一张网。要有不同的“知识点”,才能形成网状。 孩子在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收集一个个“知识点”。而有针对性地读书,往往因为注重实用性,破坏了摄取知识的广度。 如果每一个家庭,从孩子幼儿时期到小学六年的时光中,都能致力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延续性培养,同时,引导孩子进行拓展性阅读,那么,应该能解决TA学习中的大部分困难。 抛开功能性阅读,更多看似“无用”的阅读,才是丰富孩子人生的源泉。

因为,阅读,能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当孩子去观察别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行为时,也就拓宽了他们自己的视野,能更加多元地去看待世界。 作家梁晓声曾讲过,“当书改变了你的时候,你再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这句话放到孩子身上,也一样适用。
作为普通家长,我们可能给孩子买不起800万的学区房,请不起数百元一节课的名师家教,但只要有心,我们一定有能力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为孩子精心选择好书,帮他们塑造可以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系,才是在衣食住行这些刚需之外,性价比和产出比最高的投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