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森林大熊》这个看似荒谬无常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荒野与现代的碰撞,也看到了大熊的自我迷失与寻找。绘本并没有刻意进行说教,只是原原本本的为我们呈现了真实的世界,引导读者自己进行思索。 一、创作艺术 (一)画面呈现出独特的镜头感 有人认为约克·米勒是“擅长用镜头的图画书导演”,这话不假,在他的作品中,镜头的移位、远景近景的切换,一切都是如此流畅。我们看绘本第一页,草木枯黄,大熊站在悬崖之上,遥望北雁南飞,这是一个远景。接下来是四个中景,说明了故事发展的进程:大熊冬眠,但与此同时,人类在此地建起了工厂。这五个场景就交代了故事的前因,也让我们不禁为熊的命运感到担忧。


此外,约克·米勒还运用了漫画格的构图,通过高密度的分镜画面让角色更加立体。当熊从洞中醒来之时,我们能通过六个漫画格看到大熊从沉睡到逐渐清醒的整个过程。同样,当冬天就要到来之时,大熊越发困倦了,在这里,同样是通过六个漫画格表现了大熊越来越困的状态。用漫画格诉说故事,会更细致、更直观,也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内容的表达。 

(二)无处不在的对比 《森林大熊》的第一页,大熊遥望大雁,但这时它们都身处自然,是自由无拘束的。但是在另一页中,同样是遥望空中的大雁,此时的大熊已失去了自由,如同网内的囚犯。前后两种状况的鲜明对比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熊的无助与痛苦。

当大熊刚出洞穴被工厂管理员发现时,它不断面见了人事主任、副厂长、厂长、董事长,在这层层等级之中,我们会发现画面也是随之不断变大的,配备的秘书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这样变化与比较之中,我们能看到阶级地位的等级森严。仔细观察,我们能在副厂长、厂长、董事长的办公室,看到有关自然的景物。但是,当一头真正的熊站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竟然予以否认,真正爱自然的人当然不会如此。在这样的讽刺与对比中,我们能感知人的虚伪。


二、主题表达 (一)荒野与现代 故事的开头,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自然与荒野,但这样的荒野很快就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工厂。如果你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在的城市,看看自己所处的生活,你会发现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早已占据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和刚刚醒来的大熊一样,这个世界已不是过去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了。绘本中的这一切不过是作者原原本本的将真实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当自然成为工业文明的牺牲品之后,所失去的不仅仅是荒野,还有在荒野之中生存的各类生物。在马戏团,被镣铐拴住的鹦鹉,被囚禁在笼子里的狮子、老虎等动物,不断练习杂耍的熊,它们都是现代文明之下荒野与自然的牺牲品。


(二)迷失与找寻 不到一年,大熊就迷失了自我。故事的开始,它无比确定自己就是一头真真正正的熊,但当它几番自我证明都无用之后,它只得被迫穿上工人的服装,日复一日地在机器前工作着,就是在这种失去自由、丧失自我的重复劳动中,大熊最终也忘却了自我,迷失了自我。 大熊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起初我们满怀憧憬地走入世界,走进新生活,但是面对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失去最初的理想,逐渐沉沦,最终丧失自我。 大熊在自证身份时,遇到了动物园以及马戏团里的熊,但可悲的是,身为同类,却不识同伴。为什么?理由很简单。 “真正的熊不会坐在车里,而应该像我们一样,待在笼子里。” “真正的熊不会坐在观众席上,而应该像我们一样,在台上表演。” 真正的熊是这样的吗?真正的熊难道不应该生活在森林里,冬眠在洞穴里吗? 无论是动物园的熊所说的“待在笼子里”,还是马戏团的熊所说的“在台上表演”,不过是社会的外在判断。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之下,这些熊的思想早已被改变了,也已失去了自我的意识,成为了人类的傀儡。 而这些熊不也是我们吗?经常为外界的价值判断而困扰,不断迎合外界价值标准,从而否定、质疑自己,最终失去自己。为什么评价孩子的标准一定要是听话懂事?为什么评价女性的标准一定是“白幼瘦”?为什么评价成功的标准一定是有房有车?为了这些毫无意义的标准,多少人前仆后继,在不知不觉中被套上了无形的思想枷锁。

最后,绘本的结尾,没有文字,只为我们描绘了一轮弯月,几点星光,皑皑白雪,以及数只脚印。大熊的命运究竟如何?对此大家的观点不一,但是我相信,大熊一定能平安度过这个冬季。在绘本的在封底,我们能看到月夜下,一只熊漫步山野,我坚信这就是大熊,此时的它已再次确认自己就是一头真正的熊,它也再次回归自己的家园。而人类何时能在不断的追寻中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